婆婆的厨房是我走进的第一间西式厨房。四年前的这个时候,刚到德国还没多久的我,因为室友要去印度出差一个月,就把我送来布鲁塞尔“托付”给公婆。起初顾虑很大,我这个新入门的媳妇儿还没跟新婚丈夫有足够的磨合就直接跳到和公婆相处的级别,颇有些尴尬。不过好在公婆都极易相处,对我是万分的接纳与照顾。我感到幸运之余的同时,也生了几分好奇,想“窥视”一下典型的一个欧洲家庭是怎么生活的。厨房就成了最好的观察据点。
平时的早餐就是些面包果酱、香肠奶酪、果汁咖啡之类。天天吃下来,一开始的新鲜感已经被消磨干净,哪怕是美味的法式牛角包,也食之无味。不知道多少个早晨,我就只想面对一碗热腾腾的米线哗啦啦吃个爽快。午餐比较简单,婆婆都是随手弄个沙拉,烤一块冷冻批萨,一碗浓汤配一点法棍。有时候干脆什么都不做,撑到晚餐时间,嗜甜的婆婆会加一餐蛋糕咖啡的下午茶。一天中最重要和正式的一顿就数晚餐了,公公下班回来,我们就开始做菜。那时候我还不太敢主动请缨烹制晚餐,只能默默给婆婆打打下手当二厨。菜式一般就是一份主食(面包、意粉、土豆、米饭)、一份蔬菜(沙拉、水煮蔬菜),外加餐后甜点(冰淇淋、慕斯、糕点)和饮料(水、酒、果汁),他们俩还会喝一杯浓咖啡。实话说这阵势可把我震惊了好一会儿,用餐时间较晚,然后吃完直接挪到沙发上看电视继续喝点小酒,连一点饭后的散步消化活动都没有,非常不习惯。还有一个让我很意外的事,就是婆婆的厨房里有很多现成的半成品食品。拌沙拉,她从来都不是自己做dressing,而是打开抽屉,取出一小包配好的dressing粉,倒在碗里,加入说明书上标好分量的水和油即可。做汤,向来也都是用浓汤宝,各种口味一有尽有,只要用一小块儿,掺入热水化开便成。就连早餐偶尔吃的可丽饼、煎饼都是直接用盒装的已经配好的粉来做,只需加入牛奶就能调出一碗香得不得了却也失真的面糊。我受到的冲击很大,心想所谓西餐不就是这些深加工的粉啊末啊的东西做出来的么,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食物,更悲哀的是,这样的过程,一点点烹调的乐趣都没有。我多想拍碎一颗大蒜,加点醇香的巴萨米可醋、倒点金黄滑润的初榨橄榄油,磨点海盐和胡椒,再来一勺第戎芥末,调一碗新鲜又够味的沙拉dressing. 我也想在一口大汤锅里放入一些骨头啊鸡架啊的,再切两片姜一段葱,滴几滴料酒,烧一锅简单的高汤。总之,我就想一切都亲自动手做,用真正的食材来做。
第一次来布鲁塞尔的那个月,婆婆担心我吃不惯西餐,偶尔也做一些所谓的中餐。她会去超市买一包已经切好的各种蔬菜的混合包,里面有些胡萝卜丝、卷心菜丝、几缕豆芽、和我最讨厌的韭葱。然后再买一包炒中国菜要用到的“wok mix”调味粉。只需用热油把蔬菜和调味粉混在一起炒炒拌拌,配一碗米饭,就是中国菜。我一面大声说谢谢,一面硬着头皮吃那碗有着咖喱味、五香粉味、总之就不是中国味的菜。有一天实在是馋得慌,我提议进城去中超看看。当看到满满一货架的青菜豆腐,酱油辣椒,眼泪都要掉下来。我从葱姜蒜到酱油再到青菜米粉,掳了一大包东西回来。我做了蒜蓉炒香菇青菜、番茄炒鸡蛋、还有想念已久的柠檬鸡。婆婆看我做饭的时候很好奇地问:咦,做中国菜需要这么多调料啊!当我把一盘油锅爆炒过的青菜端上桌,婆婆看到白白的东西,问我是不是大蒜,然后就很小心地把蒜蓉们扒拉到一边,然后对我说,我不太能吃蒜。唉,我管不了那么多了,稀里哗啦就把菜夹到自己的碗里,埋头吃起来,浑身顿时舒服了好些。
饭桌上婆婆问你们中国人一般都吃什么早餐呢?我当时简直太想拉上她坐时光机穿越到中国的早晨,看路边冒着热气的小笼包蒸笼,煎油条的大油锅,撒着细碎葱花的馄饨,门前排着长队的米线馆子,捏着鸡蛋饼边吃边赶路的上班族……这种美好和市井,我只恨自己词穷,再怎么形容描述都不能让他们明白哪怕十分之一。这大概就跟翻译我们的唐诗和宋词一样难吧。
这算是第一次很明显感觉到文化冲突,竟然是完完全全体现在食物上。
其实真正和我的价值观最有冲撞的,是婆婆的储物室。本来我以为在厨房入口左手边的那间堆放干货和一些清洁用品的小壁柜就是她的储物室了,没想到她说地下室 还有一间单独的更大的储物室。我有一次跟着进去参观,先是被里面各种罐头食品、酱料、干粮的存量给震慑到,又对这样的囤积很不解,家里就公婆两人,只有婆婆做饭,且不是很热衷下厨,需要这么多的东西么?各式的意粉,各种面粉,水果蔬菜罐头,酒水饮料,腌制食品等等。哦,还别忘了储物室里的冰箱,摆放着厨房大冰箱摆不下的但又根本想不起来吃的新鲜水果蔬菜。
这样的囤积,在我看来,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一次我做菜需要用到黄油,在冰箱里找 到三块不同牌子的黄油,有一块完全没有开封过的黄油,已经过期了好久。我只好悄悄地把那块黄油扔进垃圾桶,心疼得不得了!奇怪的是,婆婆近几年来非常热衷各种环保、禅修这种她认为对地球对大自然有益的事情。所购买的日用产品或是食物,都首选有bio(organic 有机)标识的,定期也给一些公益环保组织小额捐款,也常常关顾各种有机和公平交易(fair trade)商店,也大幅度减少了肉制品的摄入,逐渐转为蛋奶素食。我却觉得,如果能够珍惜食物,不随意浪费,就已经是很具体也很容易做到的环保了。就不会在我打开抽屉找茶叶的时候,又发现两盒早已过期的有机绿茶。我还瞎操心他们这么些年每次换驻地,搬那么多次家,这些物品不累赘么?
我后来问过室友,你小时候是吃什么长大的啊?他说,就是很简单的食物啊,意大利面,德国炖菜罐头这些。我又问,那你放学回来肚子饿,你妈给你做什么填肚子呢?他挠挠脑袋说,呃,就是一些冷冻炸鱼块啊字母面条汤什么的。听过这番话,我顿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能在放学路上买一串炸洋芋、臭豆腐,吃碗凉粉,叫一份红豆刨冰和一杯柠檬水。我跟他讲了在公婆家感受到的文化冲突,他解释说,也许是因为婆婆要照顾三个孩子,一切都以方便快捷为主,还可能是因为公婆那个年代出生的人,还延续了一些战时或是特殊时期(比如冷战、东西德统一)遗留的习惯,比如对罐头食品的囤积。室友还提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正好那时候他的小妹出生,他们全家驻扎在汉堡,离污染源不算太远。周围的人都陷入了一种恐慌(请参照福岛核泄漏后国家抢盐事件),超市里的罐头食品都被抢购一空,婆婆还担心母乳不够安全而囤了大批的奶粉。末了,他还加了一句:不过我知道,我妈没你这么爱做菜会做菜。先不管这句话是为了讨好老婆而说的,还是发自肺腑滴, 我默默下决心,以后我的孩子放学回家来想吃东西,我会为他们做碗面条煎个蛋,反正只要不是冷冻炸鱼块就好。
可能就是这样那样的原因,再加之一个人的习惯持续了几十年,是很难再改过来的。所以即便是已经在食材特别丰富新鲜的布鲁塞尔居住十多年,也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地错过了很多机会。而我每次来布鲁塞尔,去超市都high得不得了,新鲜肥美的带子、河虾、各式鲜鱼。法国小春鸡、西班牙黑猪、苏格兰牛排,全部是新鲜的!鹌鹑蛋、鹧鸪、小章鱼这些在德国几乎买不到的东西,更别说那一柜接一柜的各色蔬菜瓜果,这简直就是我的乐园。我也学会主动出击,从婆婆那儿包揽过来全部晚餐任务,每天可以按照计划去采买。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决定每天吃什么,还能决定购买的份量,不会有不必要的浪费。虽然偶尔还是有些无奈的小插曲出现,比如有天要做一道菜需要用到凤尾鱼,我特意问了婆婆(因为依照她囤罐头的规模阵势,凤尾鱼罐头肯定是常备)家里有没有凤尾鱼罐头?她说,这个家里没有,你就买吧。结果回家到储物室一看,两罐凤尾鱼就杵在那。我只能装作没看见不知道。
公婆都很乐意让我下厨,且很赏脸每次都大赞好味。我做得开心,他们吃得也满意 。餐桌上的中西文化冲突,也还是能妥协与调整, 找到一个皆大欢喜的中立地带。那天去超市,碰到菠萝罐头买一送一的活动,婆婆兴高采烈地说真好!我们买两罐回去吧。我本想提醒婆婆储物室冰箱里还有一个硕大新鲜的菠萝,却又担心我这个热带来的随时可以吃到新鲜菠萝的媳妇太叽歪不懂分寸,只好作罢。
1 comment
很开心认识了这个blog!我的美国住家妈妈也是一样,好多个柜子里面的食物完全不动,唯一区别是每天花三个小时煮菜做饭。但是无论如何,觉得小时候的自己真是幸福啊!